您當前位置:中國菏澤網(wǎng) > 單縣 > 正文
作者: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5-04-24 09:53
這是一次充滿美麗鄉(xiāng)愁的“夜話”……
單縣楊樓鎮(zhèn)蘇門樓村文化大禮堂前,輕風繞膝,燈火闌珊。鄉(xiāng)親們團團坐、面對面,說事情、講道理、談政策、議心愿、提建議,解疑釋惑,共謀發(fā)展,情緒高漲,氣氛熱烈。
情至深處,熱愛文藝的村民爭相表演戲曲、歌曲,抒發(fā)真情,表達心意?!班l(xiāng)村歌手”劉培憲即興演唱歌曲《父老鄉(xiāng)親》,深情表達尊老愛老之情,令老人們淚水潸然。
“夜話”隨即變成“演出”,掌聲迭起,歡聲笑語,再次把“夜話”氣氛推上高潮。
蘇門樓村始建于清嘉慶年間,歷史文化底蘊豐厚,是單縣較早合建的新農(nóng)村,一度成為鄉(xiāng)村振興的典范。
文化大禮堂、文明實踐站、“邊角”公園、蘇氏文化廣場……傳統(tǒng)文化和時代風尚在“古村新貌”變遷中交相輝映、沁人心田。
該村清理整合沿街邊邊角角的空閑地,建設了“邊角公園”,并升級為單縣農(nóng)村第一個“紅色文化公園”,長約400余米的“曲折道路”上,設置展板40余塊,展出紅軍長征途中的重要會議、轉(zhuǎn)折事件及感人故事。
“我們在每個展板背后噴繪了插圖,用卡通形式將紅色故事栩栩如生地講解出來。展板還嵌有二維碼音視頻功能,閱讀不方便的群眾可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獲取音樂、朗誦和介紹短片,重現(xiàn)波瀾壯闊的長征歷史,弘揚、傳承長征精神、紅色文化?!碧K門樓村黨支部書記王鎖標說。
“我們是文明志愿者,也是文化使者,讓我們的美麗言行,助力‘美麗庭院’‘文化庭院’創(chuàng)建!”近日,志愿者又集合了,大家身穿印有“美好家園·幸福生活”字樣的圍裙,帶上掃帚和撮斗,巡回全村各家各戶,檢查評比庭院衛(wèi)生環(huán)境,并沿途清理垃圾,協(xié)助行動不便者打掃衛(wèi)生。
志愿者以“自家美”引導“家家美”,實現(xiàn)“大家美”。村民張舒雅的家,花草錯落有致地擺放院子周邊,潔凈、美麗,文化浸潤,煙火氤氳,充滿生機。桌、櫥、柜上,圖書隨手可及,兒子王文浩專心閱讀。“我和愛人、孩子都養(yǎng)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,每晚都會一起閱讀1個小時,獲得感、幸福感不斷增強?!睆埵嫜耪f,文化素養(yǎng)即是文明素養(yǎng),美麗家庭就是書香家庭。
蘇門樓村分為兩個片區(qū),南區(qū)的婦女看到北區(qū)的志愿者每晚在文化廣場上跳舞健身,很羨慕。在鎮(zhèn)村干部的幫助下,南區(qū)的廣場舞隊伍組織起來,同北區(qū)志愿者一樣,村里為這兩支“新隊伍”配贈了嶄新服裝和音樂器材、活動標識,將其改編為文明實踐和文藝宣傳的“小分隊”。
目前,該村文化志愿者已發(fā)展到100多人,其中不乏夫妻檔、妯娌檔、婆媳檔、姐妹檔,文明實踐和文體活動紅紅火火。村干部及志愿者、新鄉(xiāng)賢捐款捐物、出力酬勞,為老年人承辦餃子宴、羊肉湯宴,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孝善文化。
猶如春風化雨,新思想、新文化、新風尚、新期待喚醒了這片古老、沉寂的土地,村舍面貌日新月異、群眾精神風貌煥然一新,未來可期,幸福向往。
文/圖 通訊員 劉厚珉
人民網(wǎng) 新華網(wǎng) 央視網(wǎng) 中國網(wǎng) 光明網(wǎng) 中國日報 中青網(wǎng) 求是網(wǎng) 山東網(wǎng) 魯網(wǎng)
菏澤市政府網(wǎng) 菏澤文明網(wǎng) 菏澤市紀檢監(jiān)察網(wǎng) 燈塔-菏澤黨建網(wǎng) 菏澤長安網(wǎng) 菏澤廣電網(wǎng) 菏澤市教育和體育局 菏澤市自然資源和規(guī)劃局
中國徐州網(wǎng) 連網(wǎng) 鹽城新聞網(wǎng) 宿遷網(wǎng) 淮安新聞網(wǎng) 蚌埠新聞網(wǎng) 阜陽新聞網(wǎng) 淮北新聞網(wǎng) 拂曉新聞網(wǎng) 中國亳州網(wǎng)
舜網(wǎng) 青報網(wǎng) 聊城新聞網(wǎng) 德州新聞網(wǎng) 濱州網(wǎng) 東營網(wǎng) 水母網(wǎng) 中華泰山網(wǎng) 東方圣城網(wǎng) 瑯琊新聞網(wǎng)